中新網北京1月10機車借款日電 題:探訪軍事醫學科學院蛋白質組學創新團隊
  作者陳二胎虎沈基飛
  16年來,他們針對肝臟疾病、惡性腫瘤、免疫系統疾病、骨質疏鬆等重大疾病潛在藥靶及蛋白質藥物方面創造了一批引領世界的創新成果,一篇篇科研論文登台北港式飲茶上了《自然-遺傳學》、《自然-細胞生物學》、《自然-醫學》、《自然-免疫學》等國際著名期刊的殿堂。
  16年來,中國科學院院士、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總後科技金星、“千人計劃”科學家、“萬人計劃”科學家等一座座學術“桂冠”在這裡扎根,國家創新團隊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結婚步獎、何梁何利獎、求是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中國青年科技獎等一座座豐碑在這裡崛起。
  16年來,一個個年富力強的傑出“海歸”和國內著新成屋名高校的驕子們從這裡踏上了為“中國夢”、“強軍夢”奮鬥的新徵程。
  這就是軍事醫學科學院蛋白質組學創新團隊。
  10日,在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這個創新團隊被授予國家科技進步獎框架下的創新團隊獎。
  夢想,瞄準最浩瀚的“生命海洋”
  蝴蝶從卵變蟲、成蛹、化蝶,變幻詭異。讓科學家們意想不到的是,其幕後操盤者竟是蛋白質組,而非基因組。
  2003年,記錄人類生命“天書”的基因組計劃宣告完成,但“蝴蝶迷案”更加撲朔。全球科學家愈來愈意識到一項更艱巨、更宏大的任務——解讀“天書”,即基因組功能的闡明已經擺在面前。人類經過百年跋涉,重返近代生命科學的發源地之一:蛋白質,但不僅關註個體,而是全面揭示數以萬計的整體。
  1838年,荷蘭科學家發現了蛋白質。這是生物體內一種極為重要的高分子有機物,占人體乾重的54%。“蛋白質組”一詞,1995年最早由澳大利亞科學家正式提出,其含義是指一個基因組、一種生物或一種細胞/組織所表達的全套蛋白質。
  “1998年初,我在科學海洋里尋覓更有效的研究工具與策略。機緣巧合之下,敏銳地關註到剛剛出現的蛋白質組學,並逐漸把精力投入到這個新興領域。”國際人類蛋白質組計劃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賀福初介紹說。
  蛋白質是基因的編碼產物,科學家將它們的關係,比作建築材料與設計圖紙。就人體而言,基因組固定,蛋白質組就能變幻出形態、功能各異的不同器官。由此可見,蛋白質組對進一步闡釋“生命天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拼搏,為中國科學開闢“新天地”
  2002年4月,人類蛋白質組計劃開始孕育。賀福初院士在華盛頓籌備會議上提出了“兩譜兩圖三庫”的研究策略,闡述了人類肝臟蛋白質組計劃暨“HLPP藍圖”,打動了各國與會學者。他們接受邀請,來到北京香山繼續研討。2002年11月,第一屆國際人類蛋白質組學大會在五四運動爆發的源頭——法國凡爾賽召開,40歲的賀福初院士在這裡當選為“HLPP”首任執行主席,成為該領域全球科研大軍統帥。時任國家科技部部長徐冠華說,這是首次由我國科學家牽頭負責的重大國際合作計劃。
  “醞釀之初爭議非常大。”賀福初院士回憶到。“2002年,在華盛頓,論證中我們提出:蛋白質組計劃必須按生物系統(如器官、組織、細胞)進行一種戰略分工和任務分割。否則,就是一盤散沙。這個策略從華盛頓爭到凡爾賽,爭到蒙特利爾,然後再爭到北京,後來是德國慕尼黑,一直在爭。可現在,國際上不少科學家已逐步按照這個方式進行了。”
  在華盛頓會議上,中國學者的發言激起了千層浪,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學家議論紛紛,有贊賞、有疑惑、更有激辯,可是唯獨沒有無動於衷!事實證明,中國科學家在蛋白質組學領域最終贏得國際尊重和廣泛支持。
  借助國際計劃的東風,經過10多年發展,目前該團隊已經擁有2位中國科學院院士,1位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5位入選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科學家,3位何梁何利獎獲得者,7位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7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位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20人次被軍地評為科技金星、銀星、新星,成為蛋白質組學領域中具有顯著國際競爭力的精銳之師。
  團隊成員先後在《自然》、《細胞》系列子刊以及《科學》等國際頂級刊物上發表文章280餘篇,影響因子合計1600餘。2006年,他們榮獲“首屆全軍優秀科技群體”,並於2004年-2009年獲得國家自然基金委創新群體基金的連續資助。團隊帶頭人賀福初院士成為中國蛋白質組學的奠基人與開拓者,擔任國際人類蛋白質組計劃執委(全球8位),並當選為亞太人類蛋白質組組織主席。
  2009年,該團隊在國際蛋白質組學領域最權威雜誌一期刊登3篇文章,創同一單位同期刊發數全球最高紀錄。2011年,他們又在《自然》子刊連發兩篇重大成果,引起廣泛關註。2012年5月,《人類肝臟蛋白質組計劃10周年專著》正式發表,這是世界上首次以大百科全書的方式出版人類組織器官的蛋白質組專著。
  據統計,2010年底,賀福初院士課題組在蛋白質組學領域發文影響因子及引用累計排名躍居全球第4位;2012年4月《自然》出版集團宣佈,張學敏院士課題組在《自然》系列刊物年度發文數位居亞洲所有高校、科研機構前50名。此外,該團隊還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4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一等獎7項。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總統首席科學顧問等在內的數百名國際知名專家紛紛到中心訪問交流,尋求合作;《科學》和《自然》等世界頂級刊物進行系列專題報道。
  深度,探底“將軍之官”
  “肝者,將軍之官。”此段文字出自中國最早一部生命百科全書《黃帝內經》。
  肝臟是人體的“發電廠”、“化工廠”,是免疫系統的“搖籃”、血液的“源泉”。肝臟相當於人體的“國防總部”,但因“將軍”負擔過重,其疾病同樣觸目驚心,僅中國就有9300萬不同程度的肝病患者。
  “如果以人類主要的150種疾病進行計算,大約有3000—15000種蛋白質具有成為藥物靶標的可能,而迄今用到的只有總量的1/30到1/6。”團隊主要成員周鋼橋介紹說。究其原因,就如同釣魚那樣,一般淺水魚很容易釣到,而深水魚很難甚至根本釣不到。“蛋白質組學技術的強大能力使其能竭澤而漁,就像把三峽水庫徹底放乾,常常漏網的小魚、小蝦、螃蟹、泥鰍、黃鱔等,尤其是深水中暗藏的大魚,都將全部抓住一樣,自然給製藥界帶來巨大前景。”團隊主要成員楊曉介紹說。
  2002年以來,圍繞“肝臟計劃”的全面執行,中國科學家領銜全球1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個實驗室共同展開了一幅壯麗畫捲。目前,已經初步揭示了人類肝臟蛋白質組的整個“太陽系”,系統解析出一組、兩譜、三圖、三庫——九大“行星”;鑒定蛋白質13000餘種;構建了高可信肝臟蛋白質相互作用網絡圖;建立了人體首個器官蛋白質組數據庫;發現了脂肪肝、肝細胞病毒感染、癌變以及轉移相關的蛋白質標誌物群、潛在藥靶和候選藥物;尋找到了一批與肝炎、肝癌等複雜疾病相關的易感基因。
  鑒於中國的重要貢獻,數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國際蛋白質組組織的歷任主席等紛紛給予高度評價;該領域頂級權威期刊《分子細胞蛋白質組學》向世界專欄介紹中國的成就;國際蛋白質組學核心刊物《蛋白質組學》和《蛋白質組研究》分別出版中國蛋白質組學專刊和人類肝臟蛋白質組計劃專刊,全面介紹中國在此領域的成就。(完)  (原標題:探訪軍事醫學科學院蛋白質組學創新團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74smhkt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